一、國家重點學科--采礦工程
東北大學采礦工程學科1950年就有首屆畢業生,“東工五四煤”畢業生享譽全國,其中有三位已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采礦工程學科1981和1984年分別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1991年獲準設立博士后流動站(200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后流動站),198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2、2007年連續被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設有特聘教授崗位,是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建有“采礦工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是國內礦業工程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
近年來,采礦工程學科瞄準國際采礦科學發展前沿、跟蹤國際現代采礦技術發展趨勢,根據可持續發展對礦產資源開發的要求及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需要,圍繞礦產資源安全、高效開發與利用的重大理論研究與關鍵技術開發,形成了安全、高效、低貧損采礦技術、巖石破裂與失穩控制、礦業決策與優化、礦業廢渣綜合利用與礦山環境改善、3S技術與數字礦山等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主要研究領域。
圍繞資源開發國際化、生態化、信息化戰略主題,采礦工程學科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在發改委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專項中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笆濉逼陂g,承擔國家級攻關項目6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1項,國家合作項目5項;獲國家專利14項、產業化轉化或應用9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3個;科研成果走向國際化,高效安全開采新技術已在贊比亞Chimbishi銅礦中應用。目前,該學科在放礦理論與應用、礦業信息與決策、數字礦山、巖石破裂與失穩控制、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礦物加工工程
東北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學科創建于1949年,是我國第一個礦物加工工程學科點,1951年就有首屆本科畢業生。1981年和198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相繼批準本學科點的碩士學科授予權和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同采礦工程與安全技術與工程學科聯合建立了博士后流動站和“礦業工程”工程碩士點,2005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7年成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和遼寧省重點學科。目前本學科還設有遼寧省礦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沈陽市非金屬礦高效加工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半個世紀來,該學科已培養博士生100余人,碩士生200余人,本科生3000余人,培養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傳堯等一大批杰出的選礦工作者和廠礦企業負責人。
近五年以來,本學科點承擔了國家“973”項目2項,“863”項目1項,科技攻關項目3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省、市科技計劃和基金項目12項,科研經費超過2000萬元。獲省部級獎勵4項,獲國家專利10項,發表專著6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及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500余篇,研制的硫酸鈣晶須、納米碳酸鈣、脈沖振動磁場磁選柱、數字脈沖脫磁器、強磁輥等產品和設備已實現了產業化。
目前本學科在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建成了礦物加工分析檢測、綜合分選、非金屬礦深加工、資源微生物技術、過程設計與柱分選等實驗室,形成了礦物材料高效加工與利用、礦產資源的高效與生態化利用、貧雜礦產資源選礦關鍵技術等具有明顯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國內同類院校中處于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