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 工程”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優化科技創新平臺
( 1 )項目建設的意義
礦產資源的保障供給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各國政府所高度重視,是國家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和70% 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均來源于礦產資源。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形成了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煤炭和石油基地,并建成了一大批礦業城市。我國礦產資源總量大、礦種比較齊全,但人均占有量少,鐵、銅、鋁等礦產資源具有貧、細、雜的特點,資源利用率低。大部分礦山開采已進入中晚期,深部探明的儲量增長緩慢,礦體賦存地質條件復雜,儲量和產量下降,后備資源不足;礦產品供給緊張,對外依賴程度加大,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安全高效地開采和利用礦產資源,拓展深部礦床,開發新類型資源,是解決礦產資源可持續供給問題的必然選擇。礦產資源開發是在自然條件差、危險因素復雜、安全隱患大的條件下進行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身傷亡和環境的破壞嚴重,對社會及生態系統影響巨大。隨著開采深度的加大,礦山安全問題將更加突出,礦山重大事故安全理論與關鍵技術急待研發。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將資源、能源和勞動轉化為產品和廢料的代謝過程,這一過程會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引發次生地質災害。全國因采礦損毀土地累計達40多萬公頃,每年因采空區或超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塌陷、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達千余處。全國每年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中85%以上來自礦山開采,現已積存固體廢礦渣60-70億噸,金屬礦產資源廢棄物未得到有效利用。礦業產生的污染物已成為礦區及其鄰近區域的一大公害。礦山生態環境惡化已經成為影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優化”是體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資源和環境兩大戰略主題的科技創新平臺,是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平臺建設對實現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提高資源的承載能力,建成資源可持續保障體系和重要資源戰略儲備安全體系,遏制生態惡化,改善礦山生態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 2 )項目建設基礎
本項目建設以礦業工程一級學科為主,同時涉及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兩個一級學科,有10個二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點的支撐。主體學科采礦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安全技術及工程和礦產普查與勘探為省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領域是東北大“211工程”和“985工程”一期投資建設的重點?,F有的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包括:遼寧省采礦工程重點實驗室、巖石破裂與失穩中心、國家環境保護局國家濾料檢測中心、教育部非金屬礦物材料先進制備技術工程中心、遼寧省環境工程技術中心、礦業信息與決策中心等。
項目建設學科領域有研究人員131人,博士生導師15人,教授28人、副教授55人,留學歸國博士15 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國家教育部跨世紀人才1人,教育部骨干教師基金獲得者9人,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獲得者2人。近五年共招收278 名博士生、500余名碩士生。
( 3 )項目建設目標
緊密結合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戰略和遼寧原材料基地建設的需要,通過凝煉學科方向、集成學科優勢、整合和提升已有設施功能,形成項目建設領域國際先進的科技創新平臺。圍繞礦產資源安全高效開發與礦山環境優化方面的重大理論與關鍵科技問題,結合我國礦產資源特點和供需形勢,瞄準國際學術前沿,著眼于形成較完整的理論、方法與技術體系,實施礦產資源的高效開發與有效利用相結合、技術與決策相結合、礦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研究開發策略,在建設中形成科技創新團隊,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世界一流的礦業工程學科。
建成“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優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努力將礦業工程建成世界一流的學科。 二期建設的重點,是對已有的遼寧省采礦工程重點實驗室、巖石破裂與失穩中心、國家環境保護局國家濾料檢測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生態工業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非金屬礦物材料先進制備技術工程中心、遼寧省環境工程技術中心、礦業信息與決策中心等資源,進行大規模整合與提高,形成具有持續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能力的高水平、開放式科研基地。通過項目建設整合相關學科優勢,凝聚科研隊伍,提高整體科技創新與攻關能力。承擔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重大科技項目。實現理論與技術創新,形成較系統的理論與方法體系,開發、孵化、推廣一批能夠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技術和軟件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