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唐春安教授
唐春安,1958年生,湖南黔陽人,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巖石力學學會中國國家小組主席;《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副主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雜志編委。 曾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做博士后研究,多次應邀學術訪問加拿大、英國、瑞典、美國、日本、瑞士、韓國、新加坡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獲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首批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計劃”。曾獲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遼寧省青年五四獎章、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遼寧省第四批省級優秀專家。
主要從事巖石破壞機理及其巖石工程災害分析、監測預警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巖爆、突水、瓦斯突出、礦震、地表沉陷以及巖石工程結構或邊坡穩定性分析等。1988年以來,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部委級基礎性研究課題20余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采動煤巖地質環境劣化誘發礦山動力災害機理研究”和國際重大合作項目“巖爆機理及其預測與防治”等各1項,研究成果分別在“淮南礦業集團瓦斯突出監測預警”、“雅礱江錦屏一級水電工程(世界第一高壩)左岸高陡邊坡穩定性分析與監測預警”和“錦屏二級水電工程(世界最大規模深埋隧洞群)巖爆監測預警”等10余個典型或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二等以上科技成果獎勵7次。近年來,在國內外多種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各類學術論文370多篇(其中SCI收錄108篇,EI收錄290多篇。國內外“他人引用”達4500多次)。出版《Rock Failure Mechanism》、《巖石破裂過程中的災變》、《巖石破裂過程數值試驗》等學術專著六部。
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馮夏庭教授
馮夏庭,1964年生,安徽潛山人,博士生導師。國際巖石力學學會副主席和當選主席、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巖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合作計劃DECOVALEX指導委員會成員。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科學院“百 人計劃”入選者?!禝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alytic and Numer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和《Geomechanics and Tunnelling》編委、《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主編。曾任南非金山大學Senior Research officer、日本資源環境綜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日本ITIT特別研究員等職。
馮夏庭教授主要從事巖石破裂機理、模型和分析理論研究,提出了巖石力學智能分析方法,并逐漸建立了理論體系。先后主持了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國際合作重大項目等40余項。獲專利9項、軟件著作權登記5項。發表學術論文貳百余篇,其中被SCI收錄50余篇,EI收錄200余篇、ISTP收錄近50篇。出版專著4部、譯著3部,主編論文集2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自然科學一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等多項。
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朱萬成教授
朱萬成,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獲得東北大學采礦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后留校任講師,2006年被聘為教授,曾在香港理工大學做研究助理,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學進行博士后訪問,在德國波鴻大學做洪堡學者, 期間曾受到德國總統的接見。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7年獲得了遼寧青年科技獎,2008年獲得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科技獎(金獎),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和遼寧省百千萬人才計劃(百人層次),同年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獎(二等獎)和應用類項目資助,2010年被評選為第七屆遼寧省先進科技工作者,2011年獲得沈陽市五四獎章,201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3年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5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6年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被評為沈陽市優秀共產黨員和沈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同年被補選為遼寧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遼寧杰出科技工作者。
現兼任國際巖石力學學會(ISRM)會員,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會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CSRME)理事和該學會下屬的“巖石破碎工程專業委員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和“巖石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國際雜志副主編,兼任國內《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礦業科學學報》和《金屬礦山》雜志的編委。
主要從事巖石損傷與破壞過程及其誘發礦山動力災害的機理與防控技術研究,以巖體損傷為主線,提出了巖石類介質參數及損傷的表征方法,構建了多場(熱流固)耦合和多應變率下巖石損傷與破裂的本構關系,揭示了“三高一擾動”下巖石的損傷與破裂機理,初步建立了現場監測與損傷力學模擬相結合的致災過程分析方法,并付諸工程應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縱向課題3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兩部、譯著1部,發表論文250余篇論文(其中有67篇被SCI收錄,其中37篇為第一或通訊作者,169篇被EI收錄,37篇被ISTP收錄),論文最高影響因子(2016)為4.783。論著被他引4700余篇次,其中被SCI收錄的他引為576篇次,單篇最高SCI他引次數為48次,CPCI-S收錄的他引有111篇次。引文期刊有145種,最高影響因子(2016,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為17.383。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二),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科技獎勵16項(近五年為5項,其中一項排名為第一),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項(其中兩項排名第一)、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14項(其中三項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