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工程博士后流動站
(含二個博士點)
一、采礦工程博士點
東北大學采礦工程國家級重點學科歷史悠久,1952年就有采礦研究生;1991年獲準設立博士后流動站;目前,本學科在礦區規劃、礦業信息與決策、巖石破碎、巖石失穩與控制、巖體穩定與監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放礦理論與應用等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采礦工程學科是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采礦工程實驗室是省重點實驗室;目前已經建設成擁有建筑面積3100平方米和萬噸級加載系統等種類新教學儀器和和科研試驗設備(新增設備價值二千余萬元)的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創新研究基地。
圍繞資源化、國際化、信息化三大戰略主題,經過多年的教學與科研實踐,形成了與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高新技術發展趨勢保持一致的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七個主要研究方向:
1.巖石破裂與失穩控制
2.高效、低貧損與安全開采技術
3.礦業決策與優化
4.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生態礦業
5.數字礦山
6.智能巖石力學與應用
7.巖石破碎與粉碎
采礦工程國家級重點學科研究勢力雄厚,創新性突出?!笆晃濉币詠?,采礦工程學科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重大、重點基金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余項,863和973項目各1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5項,國際合作項目20余項及上百項各類省部級項目和橫向課題,并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重點項目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獲準發明專利10余項、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軟件5項。獲國家級科技獎勵6項,省部級獎勵4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20余部。
采礦工程學科擁有治學嚴謹、團結協作、富于創新精神的學術梯隊,現有在職教授12名、博士生導師9名、特聘教授1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國家教育部跨(新)世紀人才5名、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2名,留學歸國博士6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90%以上 ;曾留學國外的教師占31% ,有國外工作經驗的教師20人。
采礦工程學科立足國內,有10多人在國內外的學術機構中擔任重要學術職務;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與國內外同行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因本學科研究特色突出、成績顯著,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瑞典、加拿大、巴西、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20余所大學和研究機構與本學科建立了合作關系。
今后,東北大學采礦工程學科將圍繞資源化、國際化、信息化三大戰略主題,深化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學科,努力探索面向世界、面向社會的開放辦學機制,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方面已形成的特色和優勢,為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開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創造有利條件。
二、礦物加工工程博士點
博士點批準時間
1984年東北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學科點被批準為博士點。
發展歷史與成就
東北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學科創建于1949年,是我國第一個礦物加工工程學科點。1981年和198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相繼批準本學科點的碩士學科授予權和博士學位授予權。此后,本學科又于1991年同我院的其他采礦工程學科和安全工程與技術學科聯合建立了博士后流動站。2005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礦物加工工程博士點批準以來,共培養了博士生120余名。
自本博士點建立以來,本學科點先后承擔的科研課題近130余項,經費總額4000多萬元,其中各類基金項目和國家項目的經費占60%以上。本學科點在完成的科研和教學任務中,獲國家級獎勵3項,省部級獎勵30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2項,完成包括國家科技攻關、國際合作、“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研究課題80余項,發表專著26本,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及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近千篇,其中被SCI、EI收錄近300篇。
博士點現狀
博士點依托學科礦物加工工程學科2007年成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和遼寧省重點學科。并自主增設了“礦物粉體材料與工程”博士點,目前本學科還擁有“遼寧省礦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沈陽市非金屬礦高效加工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博士點現有教師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講師3人,助教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校內博士生導師4人,校外兼職博士生導師3人,著名學者王淀佐院士、孫傳堯院士和劉炯天教授為本學科兼職博士生導師。目前博士點每年約招收博士生15~20人。
目前本博士點共承擔國家級研究項目12項,省部級項目6項,橫向項目多項,研究經費1000多萬元。研制的硫酸鈣晶須、納米級碳酸鈣、數字脈沖脫磁器、電磁精選機等產品和設備已實現了產業化。
主要特色和優勢學科方向
1.礦物材料高效加工與利用。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礦物材料合成、超細粉體制備、材料表面改性與應用及相關的基礎研究工作,包括納米材料、礦物晶須、環境礦物材料等的制備、加工與應用技術。
2.貧細雜鐵礦資源選冶關鍵技術。主要研究與貧細雜難選鐵礦選冶分離技術與裝備相關的基礎研究工作。
3.礦產資源高效與生態化利用技術。主要研究資源與環境微生物技術、礦山固體廢棄物的高效利用、礦山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
4.礦物浮選的晶體化學原理。主要研究金屬和非金屬礦物的浮游性、表面特性等與礦物晶體化學特征的相關關系、新型浮選藥劑的設計與合成等,以解決復雜多金屬礦、含鎂非金屬礦物等的分離問題。
5.選礦過程模擬與自動控制技術。主要研究磨礦分級、浮選、磁選和重選過程的模擬、仿真與自動控制技術。
國際交流與合作
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秋田大學、英國利茲大學、瑞典呂勒歐大學、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尤他大學、澳大利亞南澳大學、昆士蘭大學等國外大學有固定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前期已公派4名博士生和3名教師到上述大學從事訪問學者和博士后研究工作。
安全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
現有博士導師3人、教授3人。
東北大學將原來分散并寓于各工程學科中的安全科學理論與技術進行統一,綜合和系統化,目前已形成以下六大研究方向:
1.安全科學理論、系統安全技術;
2.礦山通風理論與安全除塵技術;
3.大型尾礦庫失穩災變機制與安全監測預警研究;
4.職業衛生工程與除塵、除毒技術;
5.工業爆炸機理與安全技術;
6.地下工程通風與火災防治技術。
本學科特色在于:事故致因政府和危險源辨識、評價與控制等理論的研究在國內外頻有影響;以系統論和控制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建立了系統的礦山勞動環境控制與災害預防的理論體系與應用技術;將氣溶膠力學、衛生工程和環境工程技術有機相結合,完善了塵、氣運動及治理的新理論體系;將粉塵爆炸的基本理論拓寬為“爆炸反應工程學”的新學科方向;針對采礦過程中的危險性,通過大量的實驗室模型實驗和計算機數值模擬,對巖體冒落規律、散體流動規律和地壓活動規律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運用試驗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對地下工程通風與火災防治技術和人員應急疏散行為進行研究。
作為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安全工程學科近年來已經獲得累積投資1000余萬元,包括實驗室建設、專業建設、人才引進、專項課題攻關研究等。本學科堅持安全學科前沿領域探索與國民經濟建設相結合,立足于安全科學及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近五年來,承擔國家科技攻關、科技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60 余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6 篇,其中被SCI、EI、ISTP 收錄160 余篇次,出版專著及教材12 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各級獎勵14項,獲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6項。
本學科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近年來,和德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日本產業安全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建立了緊密的科研合作和互訪關系,于2006、2008年組織召開了兩屆“沈陽國際安全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奠定了沈陽成為東北地區安全科技交流的中心地位。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后流動站
東北大學地質學科辦學歷史悠久,1952年設置地質系,1986年獲準礦產普查與勘探博士授權點;1991年獲準設立博士后流動站。目前,本流動站具備以礦產資源和地質環境為核心的較完整的學科體系,在礦產資源成礦規律、資源探測與評價信息技術、礦物資源利用、應用地球化學、地層古生物學、地質災害防治、環境地質等方面開展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圍繞著資源開發與環境協調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主題,經過多年教學與科研實踐,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為特色的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方向:
1.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
2.國土資源探測與評價信息技術;
3.礦物資源集約利用理論與技術;
4.應用地球化學;
5.礦物材料研究;
6.地層古生物學;
7.資源環境信息系統;
本流動站接受從事與礦產資源地質理論研究、地質工程與環境評價有關的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員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領域涉及礦產資源評價評價與開發、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與災害地質、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礦物材料、古生物、計算機應用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擁有治學嚴謹、團結合作富有創新精神的學術梯隊和設備先進的實驗室?,F有博士生導師2人,教授、副教授10人。多年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國家攻關項目和種類省部級項目項目與橫向課題注重國際合作交流,與國內外同行建立了廣泛聯系,為培養高水平人才創造條件。
招收條件及要求:
凡在礦產資源地質、地質工程與環境評價、地球探測技術和信息工程、礦物材料等研究領域獲得博士學位的國內外人員均可申請。
力學博士后流動站
東北大學力學博士后流動站設立于1985年。擁有工程力學博士點、碩士點。該站擁有一支梯隊合理、高水平、高學歷的科研學術隊伍,其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博士生導師8名,教授16名、副教授27名;自1986年建站以來,已先后培養畢業博士26人,碩士158人,博士后12人(其中國外留學歸來的3名和外籍博士后1名)。目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4人,在讀博士研究生22人。具有較雄厚的教學和科研基礎、良好的學術氛圍、優雅的工作環境,正在開展多方向、高水平的工程力學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學科方向與研究方向
該站具有很強的科研學術實力,在國內外有一定的學術影響。研究領域涉及力學、物理、采礦、建筑、巖土、地質和數學等多個學科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巖石破壞失穩與控制及數值計算機與仿真
2.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數值分析
3.地下工程結構穩定性與災害控制
4.土木結構工程檢測與維護加固
5.基礎工程與軟土地基處理技術
特色和研究優勢
該站點在巖土工程數值仿真、巖體工程災變理論、巖石破裂過程數值試驗、智能巖石力學等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所研究開發的具有我國獨立版權的巖石破裂過程分析RFPA系統,不僅在采礦工程、地鐵工程、水利工程等工程中得到應用,而且在混凝土、砌體等復合材料破壞和地震孕育模式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令相關領域專家關注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特色和研究優勢。經過211工程重點建設,已累計獲得1500萬元經費支持,分別建成了“巖石失穩與控制實驗室”和“材料破壞力學數值試驗室”,進一步加強了該研究站點的學術建設,也進一步推動了工程力學學科方向的深入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該站先后承擔完成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專項基金、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澳、中英國際合作項目、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國家科委攀登計劃重大基礎性課題、國家教委留學人員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重要科研項目3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該站科研人員先后由科學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巖石破裂過程數值試驗》,《采動影響下的巖層移動與破斷》、《混凝土損傷與斷裂-數值試驗》、《巖石破裂過程滲流特性-理論、模型與應用》等中英文學術專著14部。在《科學通報》、《力學學報》、《力學進展》、《Inter. J . Fracture》、《Engng. Fract. Mech.》、《Inter. J. Min.Sci. & Tech.》、《Theor. Appl. Mech.》、《Phys. Lett. A》、《Int. Solids & Struct.》等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SCI收錄30多篇、EI收錄83篇、ISTP收錄26篇、著作論文引用總次數200多篇次。
國際交流與合作
該站還十分注重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與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南非等國家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長期的科研協作關系,定期互派人員進行訪問講學和科研合作。站內主要人員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大會特邀報告和分組報告。站點成員大部分具有國際合作研究的經驗。目前,該站點已經與加拿大、英國、瑞典、美國、澳大利亞以及香港的相關大學或研究機構形成了合作研究的關系,已經初步建成了具有國際交流環境和國際合作能力的研究群體。
其 它
該博士后流動站發展目標是進一步強化重點學科意識,發展本學科特色,創造一批具有國際領先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努力提高本學科的教學與科研水平,爭創國內一流,為國民經濟建設輸送合格的高素質人才。
凡有志于從事工程力學、固體力學、巖石力學、流體力學和結構工程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具有博士學位、年齡40歲以下的學者均可申請入站開展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