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9lqq5"><em id="9lqq5"><track id="9lqq5"></track></em></big>
  1. <object id="9lqq5"></object>
    <tr id="9lqq5"><sup id="9lqq5"></sup></tr>

    <tr id="9lqq5"></tr>
  2. <code id="9lqq5"><nobr id="9lqq5"><track id="9lqq5"></track></nobr></code>

    1. <th id="9lqq5"></th>
      • 知名校友
          • 梁思成

            1901-1972,生于日本東京,祖籍廣東新會。臺灣中研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美國耶魯大學兼任教授,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建筑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贈授文學博士,清華大學建筑系主任。1928年應張學良校長聘請,到東北大學創建我國第一個建筑系,親任主任、教授。解放后,曾當選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歷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筑設計。1972年1月9日于北京病逝。

            馬在田

            1930-2011,遼寧法庫人。1950-1952年就讀于東北工學院建筑系,1957年畢業于列寧格勒礦業學院地球物理系。1985年起在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任教授至今,上海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勝利油田的早期開發者,是我國運用人工地震方法尋找大油田的知名專家。在發展反射地震學的理論與應用中,做出了獨創性貢獻。在地震偏移成像方法方面取得有國際影響的成果,被稱之為“馬氏方法”而被廣泛引用。曾獲陳嘉庚地球科學獎。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淀佐

            1934年生,遼寧錦縣人。1949-1950年就讀于東北工學院?,F任東北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學科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曾任中南工業大學校長、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選礦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礦物加工浮選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創立的浮選化學理論已成為現代浮選理論的基礎,被國內外學者公認為未來浮選科技的發展方向。
            1990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鳴高

            1932年生,江蘇無錫人。1954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采礦工程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首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為我國礦山壓力及其控制學科做了大量的開拓與奠基工作。提出的采場上覆巖層的徹體梁平衡假說,在國內外影響很大。1997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礦業學科評審組召集人。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寶琛

            1932-2017,遼寧開原人。1956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采礦工程系,曾留學波蘭,獲波蘭科學院巖石力學研究所技術科學博士學位,波蘭科學院外籍院士。歷任冶金部長沙礦冶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等。長期從事巖石力學和采礦工程研究。創建時空統一隨機介質理論和方法,應用于煤礦及其它礦山“三下”(建筑物下、河下及鐵路下)開采地表保護工程,具有重大的工程意義和社會經濟效益,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冶金部科技大會獎等。 
            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于潤滄

            1932年生,山西渾源人。1954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采礦工程系?,F任北京有色設計研究總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金川鎳礦的設計中創造性地開發出高濃度膠結充填技術,開創了大面積機械化下向膠結充填法,解決了控制巷道坍塌等關鍵技術問題,擴大了礦山生產能力,提高了礦山經濟效益。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敖鸫ㄙY源綜合利用和采選冶聯合設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傳堯

            1944年生,山東東平人。1968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礦物加工專業。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勞動模范?,F任東北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學科兼職博士生導師,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原院長、研究員,兼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等。長期從事復雜多金屬礦石、硅酸鹽和氧化物的浮選理論和工藝研究,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經驗。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1 年當選俄羅斯圣彼德堡工程科學院院士。

            劉炯天

            1963年生,河南南陽人。1983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全國模范教師?,F任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東北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學科兼職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環境保護清潔煤炭與礦區生態恢復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等職務。長期從事微泡柱分選與潔凈煤技術研究,開辟了我國的微細柱分選技術體系,在選礦理論、技術與裝備領域取得杰出成就。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邵安林

            1963年生,黑龍江肇東人。2004年獲東北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先后任鞍鋼弓長嶺礦業公司總工程師、鞍鋼礦業公司經理、鞍山鋼鐵集團公司副總經理?,F任鞍鋼集團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東北大學采礦工程學科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貧鐵礦開發技術與工程管理,主持攻克貧鐵礦開發關鍵技術瓶頸,建立較為完整的貧鐵礦開發技術體系,創立了“五品聯動”礦冶系統工程模式,開辟了一條貧鐵礦規模綠色高效開發的系統創新之路。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學技術特等獎及一等獎。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東曉

            1967年生,江西九江人。1984-1988年就讀于東北大學采礦工程專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歷任美國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高級研究員、俄克拉荷馬大學石油和地質工程系米勒講席教授、美國南加州大學Marshall講席教授,現任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為地下水文學、非常規油氣開采、二氧化碳地質埋藏方面國際著名學者,其專著《滲流隨機理論》已成為領域內的經典著作,發表學術論文180余篇。

            2017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