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9lqq5"><em id="9lqq5"><track id="9lqq5"></track></em></big>
  1. <object id="9lqq5"></object>
    <tr id="9lqq5"><sup id="9lqq5"></sup></tr>

    <tr id="9lqq5"></tr>
  2. <code id="9lqq5"><nobr id="9lqq5"><track id="9lqq5"></track></nobr></code>

    1. <th id="9lqq5"></th>
      • 研發中心
          • 東北大學礦山工程研究所
                 東北大學采礦工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其采礦工程實驗室多年來在國內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可對采礦工程的各個領域進行實驗研究。近年來結合“211工程”、“985工程”建設,在原有實驗系統基礎上,又增建了巖石失穩與控制、礦業信息與決策、散體流動力學、多相流藕合實驗系統、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使采礦工程實驗室更具活力,目前已具備萬噸級巖石力學加載系統,基本能夠滿足未來巖土工程問題研究的需要,為巖石破裂過程失穩與控制失穩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建設了散體流動力學實驗系統,有利于研究崩落礦巖移動規律,降低礦石損失與貧化率,優化采礦工藝,開發出低貧損、高強度開采方式和采場結構;已建成了功能完備的數字礦山系統,具備研究最佳礦業發展戰略和宏觀調控政策信息支持體系,可為礦業發展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和決策支持;已建設了物料分析、制備、焙燒和成型及加工系統,具備了完善的資源綜合利用評估分析和試樣制備及性能測試的能力,能夠滿足未來礦產資源生態化開發利用問題研究的需要,為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采礦工程實驗室于2003年被遼寧省教育廳準為遼寧省重點實驗室,現已成為了我國金屬礦山重要的研究基地,增強了東北大學礦業工程領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鞏固和發展采礦國家重點學科。

            東北大學礦物材料與粉體技術研究中心
                 東北大學礦物材料與粉體技術研究中心由一批具有團隊協作精神的教師組成,主要致力于礦物加工和礦物材料合成、超細粉體制備、非金屬礦深加工、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環保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工作。中心共有教師13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導師2人、副教授5人、高級工程師2人、講師1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學位8人。中心組建以來研制了納米碳酸鈣、硫酸鈣晶須、脫磁器、電磁精選機等產品和設備,并已實現了產業化,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2項,出版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以上成果6項。承擔了國家級項目12項,省部級項目8項,橫向項目多項,科研經費總額已近2000萬元。以中心為依托,獲批組建了遼寧省礦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沈陽非金屬礦高效加工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東北大學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沈陽東大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是集產、學、研為一體的安全工程中介機構,成立于2003年,隸屬于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依托于安全工程專業和安全技術及工程學科。具有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A級資質、安全驗收評價A級資質和危險化學品專項安全評價A級資質,并具有國家一級安全生產培訓機構資格。
                 東北大學安全工程學科擁有悠久的教學與研究的歷史。早在1953年,就招收了新中國第一批礦山通風安全研究生,是國內最早創建的安全工程專業之一,同時也是國內首批安全技術及工程碩士、博士授權點之一,并設有博士后流動站。
                 中心人才資源雄厚,教學與研究成果豐碩,具有高級技術職稱者占64%。在科學研究方面,緊密跟蹤國內外安全工程發展方向,結合中國企業安全生產實際,創立了事故致因理論體系,提出了兩類危險源理論等?,F已完成國際合作、國家科技攻關、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以及企業委托科研項目90余項,獲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優秀教材獎多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和國際、國內重要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及教材26部。
                 中心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工作條件,設有安全技術、事故仿真、人機工程、粉塵爆炸、除塵技術、空氣動力學、化學品檢測、微生物技術、濾料檢測等實驗室。實驗室面積約為1200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齊全、性能先進,為安全理論與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平臺。
                 中心是在國內最早開展安全評價的機構之一,本著“為政府把關,為企業服務”的宗旨,依據20多年的安全領域的實踐經驗,對數百家企業的安全狀況進行了評價,為企業的安全生產提供理論依據和實際指導;同時注重傳播安全科學知識,對數十家企業的各級領導和管理者、安全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安全生產培訓,編寫了可以滿足各類安全生產培訓要求的講義、教材,為保障安全生產,促進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


            1 2